BIPV规模化发展难在哪?
如今,在全国首个国家级零碳示范区——博鳌零碳示范区内,新闻中心的采光顶、地砖上以及国宾酒店的围栏上,都应用了玻璃碲化镉发电玻璃。“这些玻璃既具有建筑材料的功能,又具有碳排放低、热损失小、发电量大等诸多优势,每生产一度电,碲化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仅11克,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功率损失更小、发电性能优势明显,在相同装机的情况下,年发电量高于传统光伏产品8.8%。”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告诉记者。
建筑光伏一体化(以下简称“BIPV”)在实际大规模应用中并不可观。住建部曾发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要求自2022年4月1日起,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系统的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完成。“文件是这么要求的,但直到现在执行的也不多。”在业内专家看来,多种因素制约着BIPV快速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模数不统一
“我国BIPV虽然起步较晚,但技术发展比较快。”山东建筑大学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所所长于洪文举例称,“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高铁站、北京世园会中国馆等,这么大体量的建筑光伏一体化项目,在国外很少见到。这些标志性建筑,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BIPV仍然是以示范项目为主,规模化商用并不多,推广难度依然比较大,瓶颈在哪里?
“光伏产品尺寸与建筑模数相差比较大,是光伏难以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基础问题。”于洪文说,光伏产品以追求发电效率和生产效率为目标,组件对电池排版有严格要求,已经精确到毫米。建筑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建筑模数体系,基本模数为M,即100毫米,常用模数为3M、6M、12M等,即300毫米、600毫米、1200毫米。这种尺寸的差异,严重制约BIPV技术发展。
BIPV示范项目建设主要采用量身订制光伏组件解决模数不一致的问题,但商业化推广项目如果采用订制方式,便会极大推高成本。“目前光伏组件生产大多是流水线式生产,生产节拍按秒设计,如果订制,需要重新调整生产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生产效率。常规硅基光伏大约1.6-1.8元/瓦,订制成本可能达到3元/瓦,会极大影响项目投资回收期。”于洪文分析称。
缺乏标准
记者了解到,由于BIPV跨界和跨行业的特性,目前尚未形成标准体系。
于洪文表示,BIPV落脚点应该为建筑,但现状却是基于建筑的标准体系不健全,缺少建筑性能相关的工程设计、安装、验收标准,尤其缺少针对安装部位的专项工程标准。同时,针对不同建筑专项性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图集也处于起步阶段,导致在建筑图审、验收等方面建筑依据不规范,影响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初始阶段接纳光伏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光伏和建筑都有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但光伏业主要采用电气类标准,与建筑类标准有很大不同。如电气类标准通常以性能指标、标准工况测试方法等为主要考虑内容;建筑类标准则以安全、外观、构造方法、耐久性测试等为主。”于洪文说。
“对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标准应该是走在前面的,而目前的现状却刚好相反。”潘锦功说。
政策加持
BIPV对于人才、技术、系统集成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是一个科技要素很高的产业。如何进一步提高BIPV的市场渗透率?
中国光伏协会秘书长王世江近日在2023光电建筑行业峰会上表示,首先要坚持降本增效。从光伏角度来看,产品转化率的提高自然就会降低成本,从建筑角度来看,建筑所贡献的减碳标准就是降低的成本;其次要优化商业模式,发挥光伏企业与建筑企业各自的优势。传统组件经销商销售模式缺乏项目制情况下全生命周期的施工管控能力,光伏企业需要和真正意义上有交付能力的建筑企业结合,共同推广、开发、交付;第三,尽快建立并推广建筑光伏发电系统的技术要求与评价规范。建议以安全性为评价基础,提高耐久性与可靠性要求,同时保证安装与运维质量,兼顾建筑与环境和谐。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北京、上海、河南、山东等地相机出台支持政策。其中,北京在《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方案(2023—2025)》中明确提出,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加强城市更新领域光伏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90万千瓦。据了解,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5.3万千瓦。
上海杨浦区发布《杨浦区光伏发展扶持办法(试行)》,提出对建筑光伏一体化项目给予0.1元/千瓦时的奖励,奖励期为5年。
BIPV是当下技术创新较快、市场前景广阔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之一,具有应用场景多样、与建筑结合度高等特点。有业内人士认为,BIPV将打开新蓝海。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