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资讯

恶劣天气是如何影响文明兴衰的?

2023-08-13 05:02:45 中国科学报

酷暑、山火、暴雨、洪水……随着近年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多,危机已经迫近到每一个人身前。在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当下,人们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真相:在大自然的摧枯拉朽之下,人类创造的文明与财富常常不堪一击。

有越来越多的气候史学家认为,气候在人类生存和文明存续的历史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更缓慢却也更不可逆转地对文明的兴衰发挥着作用。当然文明兴衰的原因复杂,不能将历史上的事件仅归因于自然的变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近年来常被关注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为例。英国考古学家布莱恩·费根和纳迪亚·杜拉尼的《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人类三万年的生存经验》(以下简称《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一书里,记载了13世纪到14世纪东南亚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的交替对吴哥王朝的影响。

在此之前的12世纪,是高棉帝国建造吴哥窟的年代。当时,吴哥城被极其广阔的稻田所环绕,亚洲季风会在每年的八九月到访东南亚,带来丰沛的降水。而在13世纪初,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的交替波动,令这一地区经历了数百年异常强大的季风和严重干旱。

一方面,树木年轮证据表明,吴哥的民众先是经历数年的大旱,而后季风携带着狂风暴雨倾盆而下。另一方面,吴哥的统治者长期大规模砍伐森林,增加稻田面积,过度开垦已令树木零星。因此,大雨降临后,洪水强劲地侵蚀了裸露的土地,令沟渠与堤坝崩溃,田地受损,无法再支撑人们的口粮。平民饱受饥饿之苦,精英阶层的组织结构也难以为继,居民只好迁去其他地方。到15世纪,曾经繁荣的吴哥城最终走向衰亡。

美国地球科学学者伊丽莎白·戈登和历史学者本杰明·利博曼撰写的《人类历史中的气候变化:从史前到现代》,同样是将气候科学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以此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如何相互影响与作用。

公元前400年到200年左右,地球气候相对宜人,被称为“罗马气候”。这时,东西方的土地上分别有汉代中国与罗马的文明蓬勃发育,也是历史上相对安定和繁荣的年代。

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罗马帝国人口与社会的鼎盛,与能在广泛的土地上种植树木、橄榄、葡萄密切相关。此前,罗马经历过漫长寒冷的冬季。

但到6世纪末,气候趋于干燥,种植谷物和核桃的土地成为草原或森林,农民们放弃了田地和果园,转而从事畜牧业。而大规模的干旱刺激了人口的流动,中亚分别在360年、460年、550年经历过3次长达数十年的干旱,匈奴人、阿瓦尔人不得不向西迁移,这些时间点与他们去往罗马边境、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的史实相吻合。

除去政权更迭、城市衰败等浓墨重彩的文明巨变,这本书还阐述了小冰河期的寒冷如何影响人类的文化与社会。在中世纪的温暖期过去后,15世纪起,欧洲为冰天雪地所覆盖,发展到16世纪末和17世纪最严寒的时期,霜冻摧毁了庄稼。

不过,作者也认为,小冰河期的历史既体现出了人类在气候波动下的脆弱性,也展示了人类的复原力和适应性。面临极端天气,住房、服装、能源等方面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

这一时期,保暖效果更好的衣物成为欧洲人的首选,人们开始采用动物毛皮制衣。这给能够提供毛皮的海狸等动物带来了灭顶之灾,被杀死的海狸多达5000万只,从而改变了许多池塘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通量。此外,对御寒毛皮的需求还刺激了资本的扩张,俄国就是在16至17世纪东扩至西伯利亚,开始从事巨额的貂皮贸易,改写了世界的版图。

气候史研究大多展示在农耕时代人类文明与气候变化如何互作。不过《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的作者提醒,尽管3万年沧海桑田,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成败仍值得今天借鉴。

过去的几百年里,人类社会极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地球的环境,也改写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我们享有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抗击自然风险的能力却日渐脆弱。在读过气候史之后,每个人都该认真思考与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