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特色产品
又到小长假。出门旅游就是吃点、玩点、买点。但是,就拿买旅游纪念品来说,常常是见到时觉得新奇好玩,买回家后就成了鸡肋。很多东西都是“义乌牌”,没啥特色。
再拿吃的来说,有些东西在当地吃吃还蛮可口,真买回家吃就索然无味了。前些天去了趟长沙,在太平街排队买网红臭豆腐,刚油炸出锅,蘸上佐料吃到嘴里那叫一个爽。店里也有卖同款真空包装的,说是带回去开袋即食,昨天拿出来一尝,怎么就吃不出在老街里的味道呢?
记得在广州时,曾到一家著名的鸽子店吃早茶。他们家的鸽子有十几种做法,每一道鸽子菜端上桌时,同桌都会抢着拍照,每人一两块鸽肉吃在嘴里,再配上这家店的特色点心和茶饮,就差惊呼“太好吃了”。毕竟吃不全所有的鸽子,于是就扫码网购了几个品种。但是,回到上海,晚上吃饭时加热了几只鸽子再尝,竟味同嚼蜡。想想也是,那种在早茶店吃鸽子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了。用句抖音里的热词,叫“没有那个状态了”。
所谓“特色”,离开了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氛围,尤其是特定的文化状态,再好的东西往往也很难让人喜形于色。说到底,人们吃的、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地域特色文化。举个例子。你到上海郊区几个古镇走走,都有卖扎肉的,就是用稻草扎紧,用小火慢炖的红烧肉,做工不复杂但非常好吃。然而,在市区各大熟食店却很难看到有卖扎肉的。为啥?或许就是文化使然。因为扎肉只属于乡村田野,定要在那袅袅炊烟中尝着,才有滋有味,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并没有它们合适的容身之处。
近日,工信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普通百姓来说,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更希望地方特色食品能给我们带来当地的文化故事,让我们的舌尖长久记住地方味道。(王蔚)